时间: 2017-05-04 浏览人数: 30
“中国的民族企业家不是已经走进了监狱,就是在走向监狱的路上。”是反腐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中一句特霸气的台词。
而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个人,就是这样一个一步步放纵自己,然后走向无底深渊的企业家。
他就是曾经雨润集团的董事长
祝义才
- 1 -
同大多数老一辈企业家一样,雨润集团创始人祝义才也是白手起家。
1964年,祝义才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。在3年自然灾害里,祝义才的两个哥哥因为吃不上饭,营养不良,活生生饿死了。
目睹过这一惨剧的祝义才十分好学,他坚信读书是改变穷苦命运的唯一方式,高考那年,他顺利考入合肥工大经管系,亲戚们都觉得这孩子争气,于是凑了50元给他当学费,祝义才的父母更是得意地在村口放了三天鞭炮。
大学时期的祝义才依旧踏踏实实地天天泡图书馆,功夫不负苦心人,一毕业他就被分配进了省交通厅属下的海运公司,这可是个铁饭碗,在那个年代,跳出“农门”,吃上皇粮,是多数人奋斗的目标。而祝义才注定是个例外。
“整天坐在办公室逐渐老去,让我觉得很可怕。”不安分的祝义才工作了一年多,辞去安稳的工作,带着仅有的200元下海摸鱼——做起水产生意,这让祝义才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——480万元。
不过快钱总是惹人眼红,那年桐城大伙一窝蜂做水产,恶意压价,一斤龙虾最后只赚2快5,祝义才恼了,老子不干了,他决定自己当老板。
“做贸易心里不踏实,无法做出自己的品牌。况且贸易做得再好,也只是个中介。”祝义材想要有自己的项目,拥有新的市场。
- 2 -
1992年,祝义才停止了水产生意,他背着小包,周游大江南北,对上海、南京、武汉和重庆等2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市场考察。凭借对市场的准确把握,他避开了当时肉食品企业在高温肉制品领域的激烈竞争,将主营业务瞄准尚属空白但潜力巨大的低温肉制品这一细分行业。
兵贵神速。祝义才选中交通、消费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南京,创立雨润集团,开始真正闯天下。
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当时的高温肉市场已经有好几家老大哥。一筹莫展的祝义才一次陪客户在酒店吃饭时,看到酒店都喜欢用西式的低温肉。既保持了材质的新鲜度,营养也没有流失。他两手一拍,就是这个了!
品类选好了,设备咋办呢?
南京可以说是祝义才的福地。当时南京政府对实业扶持力度十分大,于是祝义才顺利争取到银行贷款280万元,填补了资金缺口,之后便引进了欧洲、美国和日本的先进设备,建成10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。
硬件条件解决了,祝义才又开始为人才发愁。通过各方打听,找到金华一位老专家,愣是陪着看了两个星期的越剧大戏,再加上给他儿子包办了工作,才让老爷子松了口。
一年后,雨润火腿问世。为打开销路,祝义才亲自跑市场。
以上海为突破口,逐渐向华东地区铺开销售网点,进而向全国拓展。到1996年,雨润年产值达1.6亿元,成为行业领军者。
彼时,祝义才已从当年的水产小贩变身为亿万富豪。
- 3 -
在轰轰烈烈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的背景下,祝义才看准机会,准备收购一家罐头厂。
不过当祝义才带着收购小组进入罐头厂时,厂里1000多号员工拦着不让进,“想钱想疯了吧!一个500多万的厂子就想收购7000多万的国营厂”,大家纷纷咒骂着。
眼看冲突一发不可收拾,一个工人道出实情:“你让我们全都没了饭碗,可怎么活啊。”于是祝义才一个不落地将1442个员工全部收编,成为江苏省首例“民企收购国企”案例,也为祝义才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此次并购,不仅使雨润无偿获得了生产用地、厂房与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与管理人员,更重要的是,还为雨润奠定了快速扩充发展业务的模式。
尝到甜头的雨润开始利用这样的模式快速扩充业务。
雨润先后搞定安徽阜阳肉联厂、四川内江肉联厂等25家濒临倒闭的国企,投资近10亿元加以改造,盘活资产6亿元。祝义才一度被业内称为国有肉类企业的“收购王”。
进入新世纪,雨润除了低温肉制品外,又增加了五个品类拓展市场规模,产品共计1000多种。工厂外排队等着拉货的冷鲜车,绵绵延延排了几十米,忙的时候等三天都不一定能取到货。
2001年,雨润年销售额高达34亿元,创造了业界震惊的雨润神话。
- 4 -
在主业稳固发展的同时,祝义才又开始计划多元化发展,决定进军房地产、商贸和旅游等产业。
2002年,雨润收购南京河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,正式进军房地产。2005年,雨润收购重组南京中央商场,并进行一系列调整升级,进一步探索文化商业综合体模式。
在后来的发展中,祝义才还涉足金融界和文化圈,成立了利安人寿保险公司,又先后同梦工厂、迪士尼和索尼等全球顶级动漫品牌合作,打造真人舞台剧和主题游乐公园。雨润在跨界经营方面玩转得游刃有余。
为了支持“雨润系”多元的发展战略,2005年祝义才将雨润带到香港联交所,正式挂牌上市。
从1989年下海创业,祝义才仅用12年就以8.8亿元登上了《福布斯》中国百富排行榜,15年成为江苏首富。
- 5 -
上市之后,祝义才将目光锁定在对资本要求更高的产业链上游,进入生猪屠宰业,在全国建立生猪屠宰场。
2010年,沉醉于在上游产业急速前进的祝义才布局“333”发展战略,想当“中国第一屠户”。
2011年以前的雨润,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,总资产最高时达358亿元,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9位。
野心逐渐膨胀,祝义才似乎已经忘记当年自己说过的那番话,“为了把食品做好,其他不熟悉的产业,我们不做,靠投机的行业也不做。”
志存高远,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诟病的。然而,就在祝义才沉醉于急速前进时,外表强大的雨润帝国,已经隐隐出现了危机。
1、空手套白狼,为了获得政府补贴不折手段
2009年,雨润在安徽萧县投资1.5亿元建设种猪养殖基地,计划每年实现近5亿元产值。然而厂房建好了,村民一声猪叫也没听见。
同样的情况被复制到黑龙江兰西县,雨润投资3.5亿元建设10万平米的生猪屠宰场,计划每年有28亿元销售收入。但厂房建完后一直闲置,草长得比人还高。
萧县和兰西县只是一个缩影,雨润在辽宁、天津和安徽等地的项目,也都完全处于停滞状态。外界这时才看出来,祝义才是在用“圈钱圈地”计划套取政府巨额补贴!
据数据统计显示,自2005年上市以来,雨润共获得政府补贴近40亿元,累计补贴额占累计净利润比例高达46.38%。
而这种依靠低价收地和政府补贴的盈利模式本身就不具备可持续性,同时,激进的多元化夸张已经逐渐为雨润的高负债埋下了伏笔。多年来,祝义才在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上流连忘返,早已没有认真地问自己能为农业产业化做什么,问的只是农业产业化能为自己做什么。
2、盲目扩大产业链,眼高手低,金玉外质内中空
从2002年雨润进军房地产开始,在10年不到的时间里,版图不断外拓,形成了一个横跨物流、地产、文化、食品、旅游、商贸、保险等领域的综合性集团。
此外,雨润还成立利安人寿,进入金融保险领域,首年业务收入达到5亿。同时与梦工厂、迪士尼和索尼等品牌合作,涉足文化圈,在跨界经营方面玩得简直6到飞起。
3、食品安全问题,让多年信誉毁于一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