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起名这件“小事”,攸关生死!-九游会体育

品牌起名这件“小事”,攸关生死!

时间: 2016-12-30 浏览人数: 37

摘要:品牌起名这件“小事”,攸关生死!

可口可乐总裁罗伯特有这么一句话:

即使可口可乐在全世界的工厂被一把大火烧掉,我们也能一夜间起死回生。

什么意思呢?假设某天可口可乐全世界的工厂如果被大火烧掉了,第二天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,一定是各大银行排队给可口可乐贷款。

如果银行愿意给可口可乐贷款,那么供应商也会来找它,并且给它放很长的账期。

经销商肯定也会排队把货款交过来。

消费者呢,也是翘首以盼,可口可乐什么时候重新上架。

这是可口可乐所处的状况。

因为顾客到了小卖部前,闭着眼睛说,拿一罐可口可乐。如果店员拿出一罐别的东西,顾客会问,怎么不是可口可乐?可口可乐的优势还在,成果还在。

只要这个成果在,其他东西都是成本,只要你花钱就可以重建。这也印证了德鲁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: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企业的外部,企业内部只有成本。

企业的经营成果到底在企业外部的什么地方,以什么形式存在?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?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品牌定位理论: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企业的外部,在顾客的心智,这个成果其实就是品牌。

可口可乐这个可以一夜之间起死回生的神话,揭示出品牌才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成果。

1124日,天图资本ceo冯卫东登上研习社讲台,与我们分享了品牌的定位理论。

定位理论的三大贡献

1972年,里斯和特劳特创立了定位理论以来,定位理论得到了很多解读和翻新。今天我们再来看定位理论对于品牌营销的贡献,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:

竞争的终极战场是顾客的心智:如果我们看不到真正关键竞争存在于顾客的心智,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内部,都停留在成本。

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:顾客是购买品牌,不是企业。品牌是我们真正创造成果的地方。

品牌是品类或者特性的代表:产品本身是不会进入消费者心智的,进入心智的一定是概念,首先是品类,其次的特性。eg,矿泉水就是农夫山泉或者怡宝,或者安全就是沃尔沃、飘柔就是柔顺。

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,所以其实企业战略等于品牌战略之和。因为混淆企业战略和品牌战略,我们很多企业都在犯错误。

茅台企业要实现增长应该怎么做?

一开始茅台采取了降价的策略。降价严重伤害茅台这个品牌,一降价就是在贬值。同时茅台还做了什么错误的动作?生产茅台红酒,甚至茅台啤酒。我有一次看到茅台啤酒的广告:“茅台啤酒,啤酒中的茅台。”

这些错误的动作,都让茅台这个品牌的价值受到巨大的损伤。

正确的策略应该怎么做?茅台占据的是奢侈品定位,所以你不能追求销量的增长。真正做奢侈品的人都知道,寻求增长是不能降价的,每过一段时间还要小幅度的涨价,才能够维持这个奢侈品的品牌定位。

那企业的增长应该怎么办?收购其他品牌。比如说它收购习酒,就非常正确。并且收购以后不能把茅台这两个字打在习酒上面,尽可能保证习酒可以成长为独立的强大品牌。

我们看到中国也有多品牌战略高手,比如马云。

阿里集团是多品牌战略的成功典范,淘宝、天猫、支付宝、余额宝、高德地图、uc浏览器、芝麻信用、阿里云、聚划算,当然还有一些大家不注意的旺旺、花呗、闲鱼......每个品牌占据一个强大的定位。

并且他早期用了品牌延伸战略做为试探,一旦做大了就改名,比如天猫最开始叫淘宝商城,做大了以后改名天猫。

当然腾讯也是多品牌策略,有qq也有微信,做的很好。这方面百度就略逊一筹,百度搜索、百度地图、百度外卖、百度百家、百度同学、百度医生,都叫百度,这个就是不会使用多品牌策略。

一个新的品类相当于一块空白的殖民地,找到它并抢先进入,是打造品牌的最好机会。

品牌三问:你是什么?有何不同?何以见得?

消费者面对一个陌生的品牌,他会思考什么问题?

你是干什么的?

和其他品牌相比,你“有何不同”: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

“何以见得”你的价值真的存在?

所以做好一个品牌,就是面对消费者,回答好这三个问题。

第一问:你是干什么的?新品类命名八字诀

向消费者提供核心简单的信息--“品类”。

什么叫品类?就是顾客做出购买决策前的最后一级分类。鞋子是不是品类?鞋子叫做抽象品类,真正的品类应该是运动鞋。

1、一定要明确自身品牌所代表的品类,才能有效对接顾客的需求。

无印良品是什么?不知道。优衣库呢,卖衣服的。

相对于无印良品来说,优衣库在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更清晰。虽然无印良品售卖的商品类目比优衣库多得多,但是谁的销售额更大呢?优衣库,大多少倍?六倍。所以柳井正成为了日本首富,而无印良品被沃尔玛收购了。

不明确自己的品类,顾客很难在产生品类需求的时候想到它,只有逛街的时候,随机地进去看看,这两者带来的转化率是有巨大差别的。

2、新品类是新品牌的主要来源。

品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,持续分化,不断产生新的品类。一个新的品类相当于一块空白的殖民地,找到它并抢先进入,是打造品牌的最好机会。

随着品类的成长壮大,它的顾客会越来愈多,顾客一多,必然会带来一些不能被有效满足的用户需求,当这些少数派越来越多,达到一定临界规模的时候,就会催生出一个新的细分品类,去满足这些新产生的需求。

3、当一个新品类产生的时候,它一定会获得一个名字。这个名字基本上攸关这个品类的生死。

比如有这么一个品类,有人叫pda,有人叫掌上电脑,有人叫智能手机。当初苹果推出了这个能够手写、上网、打电话的东西的时候,把它叫做pda,轰轰烈烈地推广,最后轰轰烈烈地失败。

这个名字叫错了,说pda,个人数字助理,没有人听得懂,不知道从哪里来的。但是苹果做pda的过程中形成了技术,没有浪费,最后做出了iphone,非常成功。

品牌延伸的跷跷板效应:同一个品牌,强化它的一个认知,必然会弱化它的另一个认知。

如何为新品类命名?我们有个原则叫八字诀。

1、有根。遵循品类分化的原则,把老品类需求和顾客挖过来。

比如酸奶和豆奶,借助牛奶这个品类的联想,分化用户对牛奶的需求。

2、好感。更有价值的表达角度。

同样是从植物中提取的黄油,你叫人造黄油,大家肯定没兴趣吃了,你说叫植物黄油,素食者可能会更偏爱。而且你还可以重新定义,植物黄油不含胆固醇,富含异黄酮等等,更好地表达这样的品类。

3、直白。直指品牌的特性,或者形象化。

平衡车最早叫什么?叫体感车,身体感应控制的车。大部分人以为跟拉杆箱的“体感”一样。我们觉得最好的翻译应该叫立行车,最形象直白。

4、简短。便于记忆和传播。

因为顾客能说两个字,绝对不说三个字的。比如电脑和计算机一字之差,但是现在电脑的使用频率明显超过计算机。

因为电脑这个品类太强大了,以它为词根还要延伸其他众多的品类,比如电脑包、电脑桌。计算机包和计算机桌这种表达就让人觉得很累。

好的定位就是,让顾客不再追问“那又如何”?

第二问:有何不同?9种品牌差异化的办法

网站地图